发生在K1373的乘客砸窗事件,在网上关注度依旧居高不下,很重要的一点,是大家对被困乘客的处境产生了共情。
网上的多个视频显示,乘客被困车厢三个小时,很多人感受到通风不畅,汗流浃背,甚至表示“要闷死了”;但到了列车工作人员的口中,却成了“车内虽闷热,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”。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,无疑对亲历者和围观者造成了情感暴击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并不是孤例,7月6日,G7272次高铁也在南京南站附近发生了断电20分钟的故障。相较于已经发生的案例,公众更关心的是一旦遇到类似事件,个体究竟该如何有效求助?而从这些案例来看,高铁建立系统性的应急救援机制面临三重考验。
首先,铁路部门是不是能够建立系统化的应急预案,向一线工作人员明确有效的应急流程。比如,司机或列车长触发应急按钮后,信息是否可以同步直达调度中心、最近救援站点、地面应急团队等部门,通过技术手段减少信息滞留的可能性,避免列车人员教条地等待上级通知进而让乘客在慌乱中空等。而这些与乘客安全息息相关的规定和文件也应向乘客公开,接受乘客的监督。
其次,站在技术的角度,有没有可能强制要求高铁配备独立电源驱动的通风设备,确保主电源失效后自动启动。尤其应该在每节车厢部署温度传感器,设定预警阈值,从技术上实现“一旦超过30度就自动触发警报并启动备用通风”这一类的功能。
此外,一旦铁路部门的应急预案失效,是否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引导乘客有序开展自救行为,并且对事实上挺身而出的个体予以褒奖而不是批评教育。
不仅仅是高铁,在公共服务各个领域,是不是都可以建立起这样的机制,确保公众遭遇紧急情况时,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。说到底,唯有在流程中确立、贯彻“以人为本”,才有可能优化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。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