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项目稳了,王总工是自己人。”
饭桌上这句话听了多少年,还以为能一直听到老。圈子就这么大,人情世故,你来我往,项目书做得再漂亮,有时候还不如一顿酒、几句心照不宣的暗示管用。这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则,没人觉得有什麽不对。
直到那份名单毫无征兆地砸下来。
名字,一串串的,黑纸白字。74名评标专家,116家供应商。最扎眼的是,一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央企,赫然在列。这一下,饭桌上的酒都醒了。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愤怒,而是懵了,一种旧秩序被瞬间撕裂的茫然。原来大树底下,也照样劈雷。
更让人心里发毛的,是那个不起眼的年份——2016。时间倒查八年,这概念就跟考古似的。意思是,你以为早就消化在肚子里的旧账,人家拿着高精度CT给你一帧一帧地扫出来了。那些曾经在评审席上,喝着茶、点着头,大笔一挥就决定几千万甚至上亿合同归属的专家们,现在大概正 sleeplessly 回忆,当年某个下午,自己到底是在哪份文件上多画了一个勾。
说白了,围标串标这事,在很多行业里,都算是一种心照不宣的“潜规则”。有行业分析机构出过一个模糊的测算,说这类操作至少能让项目成本虚高20%以上,有时候甚至更高。钱的事儿还是小事,毕竟国防采购,花的不是私房钱。真正让人捏把汗的,是质量。一个螺丝钉,一个不起眼的芯片,如果因为是“自己人”做的就放宽了标准,那埋下的就不是隐患,是定时器。这东西,关键时刻是要命的。
以前不是没人想管,但怎么管?圈子人情错综复杂,你查A,就牵出B,B后面还有C。查到最后,发现都是一个饭局上称兄道弟的人。水太深,网太密。可现在,玩法不一样了。听说内部搞了一套大数据监控系统,能实时分析投标报价的异常波动。几十家公司如果报价惊人地相似,或者都卡着某个奇怪的点位,系统会自动报警。技术不讲人情,它只认数据。你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那点猫腻,在算法眼里,可能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显眼。
火箭军这次动刀,动静确实大,但它更像是一个信号。一个从军方采购领域发出的、却足以让所有招投标行业都感到凉意的信号。它告诉所有人,时代变了,靠关系、靠圈子吃饭的老黄历,可能真要翻篇了。那些还在迷信“关系硬就能摆平一切”的人,就像是想用一把老钥匙去开一把智能锁,拧断了也听不见响。
当然,一张名单,一次整治,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。水面下的冰山有多大,谁也说不准。被取消资格的这批人,可能只是运气不好的。但风向确实变了。以后再坐在饭桌上,当有人端起酒杯,压低声音说“这事包在我身上”的时候,大家心里可能都得掂量掂量,这杯酒,还烫不烫手。
广州证券公司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